4月12日下午13:30,由天美娱乐研究生教育团队主办🧑🧒,天美娱乐工会、青年教师联谊会以及天美娱乐研究生学术部协办的卓越育人大讲堂系列活动第10讲、第11讲在天美娱乐159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期大讲堂邀请了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19级博士研究生马晓英、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乐分享科研成功与学习经验,同时还有幸邀请到朱瑞良、张美玲两位教授分享科研成果和导学心得🧑🚀。两场讲座由桑艺宁老师主持,38余位同学踊跃参与。
认真听大讲堂的同学们
在第10讲中,国奖获得者马晓英博士首先分享了泥炭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指出泥炭藓在固氮方面的巨大贡献→,警醒大家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可能带来深远的影响。随即她分享了在科研期间的成长与体会。马晓英博士表示,对于一个新的课题🧑🏽🚒,合理的实验设计和预实验至关重要,这不仅能降低研究的成本,还能提高成功率⛹🏼♀️。她真切地总结到🧏🏼:“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面对很多的未知与挑战,但只要我们思虑周全➖、目光长远👨🦯、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并坚持不懈🚡,最终一定会有所收获。
马晓英分享其科研项目与成长体会
紧接着🛷,朱瑞良教授分享了作为研究生导师的经历与感悟。他认为个人的成长与父母、环境和导师三者密切相关🧘🏿。朱教授提到:“作为一名研究生的职责更多是开辟与探索,而导师便是引领我们走向正确道路的风向标🌾!同时提出了四个育人的关键词——“机遇”、“认知”、“选择”和“努力”🦹🏿,当其中任何一环的欠缺都有可能导致背道而驰的结果🙍🏿♀️。最后朱教授鼓励道:“作为青年,最大的优势便是精力丰沛👇🏼,青年学者应该铆足劲,努力探索与发掘更多未知,解决更多科学问题!”
朱瑞良教授分享其经历与感悟
稍作休憩之后,第11讲如期进行。国奖获得者张乐硕士向我们分享了她的研究课题和在读研期间的心得与体会。从尼罗罗非鱼的养殖现状引出寻找可替代豆粕的蛋白源的必要性🤔,通过实验结果向大家展示了黄粉虫蛋白替代豆粕养殖罗非鱼的可能性及其对罗非鱼肝肠健康和肉质的影响。而谈到她在读研期间的心得和体会,她说:“科研学习之余🙎🏻♀️,综合素养的提升与锻炼也不可荒废♦️。”我们应该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在日常中为其打下基础。最后🧞♀️,张乐呼吁大家——要把握机遇,尽力而为!
张乐分享其科研项目与心得体会
接下来🍋🟩,张美玲教授介绍课题组在“肠道微生物与宿主营养代谢调控”方面的科研成果,并分享了自己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故事。从人类肠道微生物研究到鱼肠道微生物研究的转变,是机遇亦是挑战!尽管多方艰难🚶➡️,但在张教授及其实验团队的努力下,她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张教授言辞恳切地叮嘱道:“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环境并取得更大的进步👸🏻。”有些改变无可避免,我们要勇敢走出舒适圈🤞🏻,与导师🙋♂️、天美、学校和社会共进退,共同谋求更好的发展。张教授还以亲身见闻为例启发并警示大家,她说:“不要把我们拥有的良好资源当成人人都触手可得的稀松平常的事物,不要将我们现在的优势变成羁绊。我们要敢于拿出‘破釜沉后’的决心和勇气🏞,居安思危👃🏽、迎难而上、终身学习!”
张美玲教授分享其课题组科研成果
本期卓越育人大讲堂精彩两连讲,帮助同学们从师生视角对科研学习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仅了解到两个优秀的科研项目的形成与研究过程𓀆🎴,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希望未来同学们能将此次收获应用于科研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上进心与同理心,与导师和课题组共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