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Spatial representations in the macaque hippocampal formation during free behavior(自由活动猕猴海马区的空间表征特性)
报告人:毛盾 中科院脑智中心(神经所)
主持人🙆🏽♀️:顾怡然
报告时间:2021年9月10日 上午10:00
报告地点:中北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一楼报告厅(线下)
报告人简介💖🥖:
毛盾于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加拿大行为神经科学中心/莱斯桥大学🤳🏿,获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师从Bruce McNaughton。期间在比利时弗拉芒神经电子研究中心/荷语鲁汶大学Vincent Bonin实验室访问三年✊。2017年至2021年先后在美国贝勒医天美和纽约大学Dora Angelaki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6月起在中国科天美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担任研究员,成立神经动态与认知研究组,主要研究灵长类空间认知和记忆的神经基础。
报告内容☪️:
大脑海马区对于空间导航📫、学习记忆等许多认知功能都有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主要利用大鼠和小鼠为动物模型⛹🏿♀️,这些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啮齿类动物海马区在空间导向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不过,在啮齿类动物中观察到的空间表征在进化上是否保守仍然未知🪤。仅有的灵长类相关研究基本上都在头部固定的动物模型或者癫痫病人上进行👳🏽,缺少对自由活动状态下海马编码属性的了解🤽♂️。我们结合大规模无线电生理🤽🏼、无线眼动追踪以及精准的三维运动捕捉⛹🏼♀️,研究了猕猴海马及相关脑区对空间的编码特性🤕。我们揭示了猕猴海马区神经活动对空间信息的特殊表征方式:神经元更多地编码头部朝向位置和眼动信息☣️,且场电位没有与运动相关的连续振荡👩🏽🎤。后期工作我们将利用自由活动猕猴为模型,聚焦海马-眶额皮层-压后皮层这一神经网络,旨在研究这个网络在空间导航和视觉记忆中的相互关联📙🙆🏽。